“开发商”身份已不太适用,多家房企纷纷改名

2018-09-21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已成共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似乎也到了天花板,房地产企业纷纷开始向“开发+运营”转型。在新的时代,“开发商”的身份似乎已经不太适用,多家房企不约而同纷纷改名,整齐地在新

及时楼市资讯,就上楼盘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

logo

“开发商”身份已不太适用,多家房企纷纷改名

2018-09-21 08:47:41 /yq /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已成共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似乎也到了天花板,房地产企业纷纷开始向“开发+运营”转型。在新的时代,“开发商”的身份似乎已经不太适用,多家房企不约而同纷纷改名,整齐地在新名字中去掉“地产”二字。

多房企改名,去掉“地产”二字

据小编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1家房企已改名或正在改名。

今年9月12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以9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审议通过《关于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同意变更公司名称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中不再有地产字样。

就在几天前,万科也传出消息,“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将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并且已经得到确认,目前手续正在办理过程中。

7月3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自6月12日起公司名称由“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更改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更名理由是,“集团现已涵盖地产开发、商业运营、长租公寓和物业管理四大主航道业务,未来将深度探索及参与城市空间和服务的重构。”

6月28日,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名称由“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改为“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力做大做强地产板块的基础上加快多元化业务布局。

6月8日,远洋宣布将“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除住宅地产开发外,远洋还涉及不动产开发与持有、客户服务业、房地产金融等领域。

3月1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商管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

2月22日,时代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中小房企中的多元化先锋,公司已进入商业地产、特色小镇诸多领域。

1月15日,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采用“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为中文第二名称。明确业务已从传统地产开发延伸至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绿色建筑设计、物业服务、装饰、地产金融等业务领域。

2016年6月21日,雅居乐地产更名为“雅居乐集团”,并在2017年进行战略升级,拓展物业、教育、环保、建设等相关业务,宣称未来50%收入将来自多元化业务。

2016年6月16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公司名称由“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恒大集团”。“新恒大”将在传统开发业务之外,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形成以民生地产为基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两翼,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2015年10月14日,方兴地产宣布自即日起正式更名为“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金茂)。更名后的中国金茂将实现产品“销售”和“持有”的基础上,以“双轮两翼”为战略驱动,加速“去地产化”进程。

房企改名背后,是多元化转型

对于房企频繁更名的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房企更名的大多数原因在于企业转型。随着行业的变革,企业经营重心也开始变化。多数房企已经从单一的地产开发转型多元化经营。比如某些房企开始从传统的住宅开发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从以往拿地开发的发展逻辑开始向以金融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运营转型。

但去“地产”并不等同于去地产化。从2018年上半年各房企发布的半年报来看,房地产开发占比仍是大头,这些改名的地产企业核心业务目前依然是地产。

地产行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快速城镇化的初期,房地产增量明显,但在当下增量转存量的时代,谋求转型是必然的。

梳理当前房企转型的路径发现,相对于中小房企,龙头房企的转型路径更为清晰。物业管理、商业地产、长租公寓以及产业地产这四大业务,成为大多数龙头房企均已布局的领域。

除了以上业务,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所涉猎,比如万科、碧桂园、华润均进入了教育产业,恒大、万达涉足了医疗等。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截至目前,多元化业务并未给地产商们带来多大收入,部分新业务初期甚至是亏损的,房企的多元化道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对购房者而言,释放了什么信号?

一般而言,要判断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跟着那些品牌房企的动作基本没错了。毕竟在这一领域,他们的嗅觉一向敏锐。

比如去年品牌房企们大肆拿地,说明他们是看好当下房地产市场的。但今年前8个月就有800宗土地流拍,市场信号急转而下。

而房地产商的密集改名这一信号,也许在暗示这一轮的楼市调控期将长到难以想象。为了应对这一风险,传统房企必须寻找新的盈利点。

当然,调控并不意味着房价下跌,但恐怕也难大涨,微涨或许是合适的预测。这种不温不火的市场,对于之前加杠杆的短线投资者而言或许是较大的打击。

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还是尽早上车为好。毕竟,政策说来就来,谁知道下一次调控会在何时到来?门槛又会不会更高?

分享文章
https://m.loupan.com/bazhong/news/201809/3477136
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楼盘网)”的楼讯稿件 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 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楼讯 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 电话:4008190334 转 342。

独享会员团购优惠楼盘网团购报名中

返回顶部

/
欢迎咨询,请验证手机号码
点击更换图片
获取验证码

提交验证代表您已阅读并同意《楼盘网服务使用协议》